圖片:奧修禪卡-精疲力竭,火之9

〈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九章—「失落感」與「憂鬰狀態」(一)

但是,這麼努力地生活著的他們,同樣在經歷一種「失落感」——持續地,如在心上開了一個孔洞…

高一時常常一個人躲在廁所讀書的男孩跟我說:
「我們班是高一最吵的班級。全班有在聽課、讀書的不到五個。我很怕吵,很需要安靜,那時我常躲在廁所讀書。」
「怎麼不去圖書館,要躲廁所讀書?」
「圖書館要登記,讓我覺得自己是犯人。」

高一女孩喃喃訴說著:
「那時的記憶好像一個創傷,我一直在想我做錯了什麼?那個階段的我孤怜怜的,所有人都漸漸離我遠去。我不知道我現在要往哪裡走?我好累……」

高三女孩對我說:
「……我感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時也會覺得,不管是上課還是人際互動,好像都沒什麼意義。」

男孩一直是很認真學習、讀書或做事都要求盡善盡美的孩子。高一女孩從小學到國中都就讀明星學校,她說當時自己是成績很好的,享受著眾人的目光及榮耀的光環。高三女孩很重視朋友,總是貼心細膩的準備小禮物、親手烘烤小點心,然後害羞而慎重地送到老師、朋友的手中。

但是,這麼努力地生活著的他們,同樣在經歷一種「失落感」——持續地,如在心上開了一個孔洞,原本認真努力的意義感、價值感與能力感不斷流失。然後,沉重的失落感顯化為憂鬰狀態。

失落是憂鬰的催化劑。在心理動力學中,感到更深層的失落是由直接的失去所觸發。於是,我們可以說:憂鬰狀態是直接對失落的反應。

有專家認為「失落」是情緒上的;有些認為是認知上而非情緒的;有人認為「失落」是人際之間的,非認知或者情緒的;還有人認為「失落」是一種化學上的反應。

總之,有某種失落會引發或導致個體無法因應,這種無法因應的能力不是悲傷或沮喪,而是憂鬱狀態——憂鬰的感覺狀態被認為是感覺狀態的缺乏。於是,青少年在一種憂鬱狀態時,會有「感覺一切都沒有意義;做什麼都提不起勁;看到所有人事物都好累」的反應。

憂鬰狀態的本質是一個人在無助時沒有被接住,因此不斷經驗著失落的顯化。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人不斷被疊加於身心的失落感壓迫著,於是,再也無法做出回應的無能狀態。

這種無能狀態讓青少年喪失社會中的位置感並且喪失認同感。我們要協助孩子的工作是:將憂鬰視為正常的,從理解歷史中找到「短期危機正常化取徑(short term crisis normalization approach)」。

 

*圖片:奧修禪卡-精疲力竭,火之9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