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八章—「走進來」與「走出去」同樣積極

「走進來」與「走出去」同樣積極

困居家中一年半的女孩主動傳訊息與我約時間討論課程,因為她想走出家門,回來自學團上課了。

「我的問題有點多,要一項一項問清楚。」
「慢慢來,妳慢慢問,我們一起來弄清楚。」
「……經典閱讀我應該要上,但我現在日夜顛倒,我怕早上我沒辦法。」
「那就先從下午開始,下週一下午的英文課妳先來試試,好嗎?早點到,我們可以再聊一下。」
「好。」

已經半年沒到校的男孩說自己對學生身份仍有一絲捨不得,但他想過:十六歲到二十六歲先工作,再讀大學;和讀完大學再工作十年,有什麼差別?

我反問:「你覺得有什麼差別?」
「要去經歷才知道,對嗎?」
「嗯。重點是你認真思考過的選擇。現在,你覺得你被什麼困住?」
「都有吧!家人的期望、好不容易考上的高中、某一種校園生活的想像,但我在學校的經驗跟我的想像不一樣。」
「想像是你腦袋中建構的理想狀態,如果你休學去工作也會跟想像不同哦!」
「對,我想過。所以我就一直被困在這些想法中。其實從以前到高一我一直是很乖的小孩,也很安靜。高一結束突然不上學,爸媽都很焦慮、很急,他們一直探究原因,那些原因應該也有;但我自己內心的狀態才是重點,我猜啦……我還是要想清楚,要做決定了。」

社會治療創始人Fred Newman在一場演講中說道:
我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參與,並幫助打造和改變適合他們的東西。因此從某種深刻的意義來看,我認為坐在這裡的人和選擇出去的人都是同樣積極的。
我們所要打造的是一種人們可以用各種方式來參與的社群,包括「不參與」。
人們應該有那種權利,而我們也有義務創造一種環境,在那裡人們能夠生活在其中、與我們在一起、成為我們的一部分,與這樣做的我們互相關聯。

Fred Newman主張的社會治療是打造一種環境,它可以是教育性的環境、情緒的環境、政治的環境、工作的環境、藝術的環境,在其中人們能夠拿自己最真實的、與他人的差異,使用這個差異來創造屬於自己的行動,改變自己的生活。

我在兩位青少年的身上看到如同社會治療主張的一個人的能動性與創造性,他們開始思考自身的力量,並且開始投入改變的行動。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