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七章—情緒是一種表達與溝通

社會建構論者將情緒視為人和人之間彼此溝通的另一種方式,
屬於複雜溝通網的一部分,不可特別視之為人的內在狀態。
——霖.霍夫曼

因為著手整理、撰寫〈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的系列文章,我重新讀到這些在家庭工作坊出現的為父、為母的心聲:

「我理解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但還是無法安心放手。日夜顛倒的作息、有一陣子不上學、總是說著不喜歡學校、同學……我忍住不發聲,但內心是極度焦慮的。」

「小時候喜歡小動物、很善良的孩子,怎麼上了國中滿口髒話、凡事唱反調、與我談話像在對仇人說話……」

「我對女兒無微不至的照顧,怎麼知道會養成一個負面思考、超級難搞的青少年?」

「孩子那些消極的語言、很嗆的態度讓我不知如何是好?我時刻提醒自己:孩子的成長必定要經歷挫折與難關,這是正常的。但我的理智與情感卻無時無刻都在交戰。」

「青春期的變化是我始料未及的……」

家,一直是充滿張力的。家庭成員身心記憶裡的情感、衝突、矛盾,常常在不經意之間被壓抑下來。於是,青少年漸漸忘了如何與父母好好對話。

事實上,衝突是一種情緒表達;情緒表達是一種溝通。當青少年在內心感覺自己的無能與脆弱,又無以說出口,常常,只能把那些無能、無力、脆弱包裹成攻擊、衝突、叛逆,或爆炸式的語言。

能夠理解與接納青少年這個階段的樣貌,爸媽們就為自己開了一扇門,青少年也可以從這扇門走進來,開始貼近父母,真正溝通與對話。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