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六章—全然接納、穩定陪伴、彈性協作

全然接納、穩定陪伴、彈性協作。

週六家庭讀書會結束,我請一位母親叮嚀青少年讀完訊息要回覆我。大約二十分鐘後,青少回我訊息並與我通上話,約好這週到團討論學習課程與帶狀到團時間。

我原本以為是媽媽的叮囑,結果是媽媽仍未回到家,也尚未囑咐青少年。

我想到這位母親陪伴懼學孩子的心路歷程——從想方設法推著孩子進校、送到住宿型學校、回歸家庭後,孩子繼續懼學。

進入自學團後,我看到的媽媽和她自己的描述很不一樣啊!她極有彈性,總是看著孩子的狀態,調整自己的步調與節奏;即使內心會慌會亂,但她總會在焦急慌亂時,覺察自己的狀態,找尋協作資源——買書閱讀、學習陪伴技巧與方法。自學團舉辦的家庭工作坊,她必到;假日的讀書會,她也早早報名,排開其他行程。

這週讀書會,她說:
「陪伴孩子這些年來,是我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我自己的成長與改變最多。我發現我自己開始行動,孩子就有不一樣的改變。他現在學琴,我也跟著學。我是開心的跟著學,然後,我們好像也開始療癒那曾經受傷的母子關係。我知道我必須持續往前走,但我不能慌、不能急,只有我自己先穩住我自己,才能真正協助孩子。」

我想到齋藤環在協助社會退縮案例的治療中表示:當繭居狀況複雜難解、陷入膠著時,不管身邊的人怎麼努力,也很難改變現狀。這時,家人焦急地嘗試各種行動與推動,反而會造成當事人精神上的壓迫,更加困住足不出戶的繭居者。

我們必須理解短期內不斷鼓勵行動,就能順利協助孩子的例子很少見。以繭居樣態顯化的各種青少年身心問題,其成因是盤根錯節的。家人是否能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全然接納、穩定陪伴、彈性協作」的方式偕同青少年往前走,通常是能否成功協助孩子脫離繭居的重要關鍵。

焦急慌亂是一股破壞的能量。能放慢腳步陪在遭遇困卡的青少年身邊,等待他的人格逐漸發展成熟,是家人能給予青少年最大的支持。這樣的支持才是真正的接納。

父母或家人也要調整好陪伴的心情,如同我們在引導困頓孩子走入人群、與人互動,父母、家人也要有協同前行的夥伴或外部資源。前文提到的共生關係,只要母親堅定的脫離緊緊綁縛彼此的關係,那個封閉關係會有裂口,就有機會打開。

陪伴者打破既定視框、展開新視角是極為重要的。焦急催逼不會帶來任何好處,青少年反而會因為長期焦慮而強化「繭居系統」。

懷抱希望、耐心等待的態度,會對青少年產生好的影響。「等待」這件事,意味著保持平靜與彈性,青少年的言行舉止或狀態有些微變化時,陪伴者能靜定以對,彈性調整原來的步伐。只要陪伴者心中放著長期的展望,遇逆則視之如轉機,不會自亂腳步;青少年走出困蹇的時刻,絶對會在某個瞬間突然發生,讓人驚喜。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