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五十一章—回到家庭中開始工作

一位總是希望別人幫他做選擇、總是用晶亮的雙眸尋求肯定和關注的青少年說著自己最近又開始莫名的陷入情緒低谷,憂鬰到很想傷害自己。

他低著頭說:

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就覺得很沮喪;聽到爸媽對他沒有期待就很自責;師長要他放低對自己的標準,一點點行動都是進步。但自己好像連一點點行動都做不到啊!做什麼都比別人差,感覺自己就好爛,什麼都不行。

我慢慢聽著青少年的訴說,請他開始回想什麼時候開始覺得自己什麼都比別人差;為何爸媽會說對他沒期待?

青少年微微抬起頭,若有所思地想著、慢慢說:

「幼稚園前都是阿公阿嬤帶的,那時候真的很快樂。跟著爸媽上來台北,開始上學之後,爸爸很重視英文,會要求我每天背20個單字;小學開始覺得自己不管什麼考試都考得比別人差;小學畢業前再也忍受不了那些覺得自己什麼都比別人差的感覺,崩潰了。然後開始看身心科,接下來就是做什麼都做不好。我真的很差勁!」

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是內在自己透過不斷地與外在人事物的交集而產生的。這是一位自我價值感極低的青少年,我開始想像他在童年期是不是不斷在經驗著「應該做什麼與不應該做什麼;外在的否定與自我的貶抑;向外的比較與向內的壓抑」?

如果這些是他的童年不斷在經驗的,他勢必會想把能量和行動都放在呈現自己好的表現上,意圖消弭不好的部分。當一個人總是試圖隱藏、遮蔽負面的自己時,就減低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也很難真正的整合自己。顯於外的行動和表現又不如自己的想像時,就會發展出「自己不管做什麼都很差勁」的低自尊狀態。

青少年的議題要回到家庭,從他的家內關係工作。那些總是不斷陷入情緒低谷的迴圈才能找到源頭扭曲處。從家庭關係的梳理中找回他的正向生命能量展現;從家人互動的重整中療癒自己受傷、受挫的內在小孩。

唯有回到家庭中,開始進行家庭工作,我們才有辦法讓青少年回到高自我價值感的情境中;唯有重新看見兒時那些功能不佳的親子應對模式,才能轉化為他此時此刻應該學習到的自我照顧能力;透過自我照顧,青少年才能真正接納自己、整合自我。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