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大眾倡議著別為他人情緒買單、設定自我的界線,尊重他人抒發情緒自由,尊重卻不介入、不受影響時,我常細忖:這個說法的深層意涵是什麼?
與青少年在成長的歲月裡細密織縫彼此的共同經驗與記憶,我們都必須練就「涵容情緒」的功夫。因此,我從未劃下明確的界線去隔開他人的情緒。好友曾告訴我,我們生活在一個情緒壓力鍋的社會,人人都有將爆的危機,千萬要保護自己,不要被他人的情緒炸傷了。
好友的好意,我明白。尤其是最近幾位青少年在團體內接二連三的情緒爆開,不只傷了自己,也傷了他人。
如何讓情緒自由流動卻能不致傷己、傷人,確實是值得來聊聊的議題。
我一直很喜歡Seth說的:
「情緒像雨雲或藍天一樣地流過你,你應對它們開放和反應。你不是你的情緒,它們流過你,你感覺它們,然後它們就消失了。當你試圖隱忍不發時,你的情緒就累積如山。」
所以,我們不能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要讓情緒自由流動,但如何能自由流動?當我們以為自己只是把情緒自由表達出來時,卻成為激烈式的語言或行動,讓他人受傷或遠離,這是情緒的自由流動?還是情緒炸鍋?
我在與人工作的經驗中看到的是,當我們能允許情緒真正自由流動時,情緒會自發地反應,它只會是一個皺眉、一個抗拒的動作、一段情緒稍顯高昂的對話,或是一個拉開距離的空間。當一個人總是習於否認或壓抑情緒時,情緒會變得危險,那是因為否認或壓抑是一道門,你將自己的情緒關在門內,成為一個即將倒數計時的未爆彈。
在練習讓情緒自由流動的過程中,也要練就自我覺察的能力。情緒擁有自發性,它和聯想有關。這些聯想來自個體相信的某件事或某個觀點;因為相信,這股信念就透過聯想集結成感受和情緒。但有些信念是一種根深柢固的偏見與歧見,必須透過覺察去看見,也要運用想像力去調整。
這樣的聯想可以用例子來說明。
試著回想一件悲傷的事,所有的相似情緒就一湧而上。試著想像愉悅的回憶,一切美好喜樂將填滿心頭。有人稱這樣的情緒反應為「細胞記憶」。不管如何,我們精神層面的聯想就如同細胞的組織過程一樣:細胞有結構,對刺激反應,按照類別組織;思想也一樣。我們的精神生活,用同樣的結構組成的架構,直接對肉體的細胞作用。如果沒有去覺察自己的情緒是因著自己的信念而來,就會因著所聽、所見、所想去臆測他人,讓情緒如待爆的炸彈,最後讓身邊的人對自己踩著一條界線、拿著一面盾;他人在關係中遠離自己,個體也就更退縮了。
這些年我看到青少年總是被情緒所苦,直接、間接地影響身心健康。我真實地陪伴著青少年在經驗這一切,所以想對我的青少年以及陪伴著青少年的家人、工作者們說:
「情緒不能壓抑於內,必須自發地流動;情緒可以在關係中互相承接,亦必須學習自我安放與流洩。情緒從來都不可怕,它是為了讓我們滌清淤塞,覺察最核心的信念。」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