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總是設定高遠目標的青少年,卻困於週期性的憂鬰、恐慌,無法出門,也就無法行動。我問他:
「你知道身心不舒服是週期性發生,就能找到引發點。你想想通常在不舒服前,有發生什麼事嗎?」
「…好像每次訂定一個新的目標,執行了幾天,就會陷入一種憂鬰低落的情緒,接下來就不想出門了。」
「執行時發生什麼事?」
「其實不能算是真的執行…大概就是目標訂好時和家人說,總是被潑冷水,或者是爸媽會不斷盯著看我有沒有真的在行動,然後我就提不起勁了。不只提不起勁行動或出門,內心也很痛苦。」
「你説『爸媽會不斷盯著看你有沒有真的在行動』,你覺得自己不被信任?」
「其實有時候連我都不相信我自己。只要設定太大的目標,就又被憂鬰症打敗。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你有沒有想過先不要訂那麼大的目標,能身心舒服的出門上課就好。能出門,跟身心舒緩的感受共處,再看看自己當時的狀態可以做點什麼。目標從小的開始,身心也比較能負荷行動產生的壓力。」
一個人設定的目標或理想如果只是被不斷宣揚,但未被自己相信;那麼,這個人終究「只是想像一種理想」而已。甚至於,由於理想和行為之間的落差,個人的內疚感會增加,那會導致一種內在的矛盾與分裂。
如果沒有為這些理想而奮鬥、去行動,就會變成自我感覺良好的空談。
如果可以為了這些理想而腳踏實地的奮鬥,就會產生力量,那是一步一步累積出來的真實力量。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