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2022年冠頤和淑真帶領青少年團體時被捕捉到的

〈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九十八章—創造社群

#給出空間和時間
#青少年和父母皆然

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在所有顯於外的事物都推崇著爬階梯式的往上走,有時候人就是爬不上去了,他只能先退下來。

爬不上去,先退下來,是可以的,甚至是好的,那是一種照顧自己的方式。但是,不要退回一個人的世界,要去創造自己的社群/同溫層。在這樣的社群/同溫層中,有一種「同感」,這樣的「同感」可以讓一個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總是被支持著的。這份支持可以安撫並療癒內心因爬不上去而產生的挫敗感、受傷感。

在爬不上去社會建構的一座又一座的階梯時,如果有一個這樣的社群支持著,即使一個人外顯行為上短時間沒有變化,但內在心靈會擴展,那是人類情誼相依之後長出來的空間。這樣的心靈擴展可以讓人緩步思索——跌落、挫折、失敗在生命往前的這個階段出現,絶對具有極大的意義和價值。

創造社群,是一個人在生命困蹇時,極其重要的開展行動。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社群,才能讓一個人保有真實的人生,因為凡真實的人生都是一場又一場的相遇。在人與人的相遇中,體驗著夥伴關係對自己的重要性——這樣的夥伴關係可以相伴著走過生命的過渡階段。

希伯來詩人,馬汀.布伯提出人與人最重要的關係本質是相互性。他說這樣的相互性可以稱之為「之間」,我們生活於相互作用的萬事萬物中。因為我們和人、自然、神間存在著廣泛的關聯,個體不是相互獨立的,也不是毫無關係的,而是處於「我—你」的關聯中,因此,我們也應關注我們自身外的事物。馬汀.布伯也提出他對社群的說法:「社群就是生命體不再並肩而立(也不再上下而立),而是與許許多多的人『在一起』。這許許多多的人,雖然朝向同一目標,仍然隨處經歷一種轉向、動態地面對他人,一種從我向你的流動。」

一個人,能看到「我—你」之間是必須流動的,就能在精神和心靈上開啟對話、行動和各種可能性。

昨天雁行共好線上座談會一位母親問到:孩子封閉所有和家人對話(溝通)的管道,可以怎麼辦?

父母仍然可以去貼近、嘗試、見縫插針式的開啟與孩子對話或任何一點互動的可能性,也可以試著在不斷嘗試的空檔中先緩一緩、停下來。這樣的緩一緩、停下來,也是一種行動——給出空間的行動。

青少年時期,是很重要的一個生命過渡階段,他需要的是另一個更能「同感」的社群,他會自己去創造。有時,父母先退到一旁,關注但不要過度涉入,給出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去開創,也給出一段時間,在空間和時間的作用之下,青少年的行動才能有機會發展。

 

*照片是2022年冠頤和淑真帶領青少年團體時被捕捉到的

*我們帶著同感與共融從青少年團體走到家庭協作團體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